4-9(sun) 生於七十年代的一群
講開七十年代o既“birth boom”, 忽然醒起一篇我想post好耐o既文章 (如果當年收過我forward mail o既朋友, 都不妨睇多次, 可能一年後睇番又有另一番體會!), 係講關於生於七十年代o既一群…
生於七十年代o既一群, 當然會好好好好有共鳴, 但我相信即使係八十年代出生o既一群, 都會搵到好多共同回憶…就算唔無共鳴, 都應該有會興趣睇o下呢篇寫得唔錯o既文章!
---------------------------------------------------------------
對於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概正走向社會並開始掌握某些權力的時候,充滿活力、充滿生機,是城市裡最具生命的力量。
生於七十年代,就是泛指所有 1970 年 1 月 1 日零時零分起至 1979 年 12 月 31 日 24 時前出生的人。
沿著最傳統的路走,最年輕的那批,除了好些已從中學校園出來踏入社會工作數年,其餘繼續升學的也已經大學畢業,不是到研究院進修,就是跑進社會,體會過寄出百多封求職信而了無回音,領教過社會大學的殘酷與無奈,學習適應溫室外的世界……。
年紀較大那批,也許已有多年工作經驗,開創了自己一番事業,升過職,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業,開自己的店,結了婚,離了婚,當過「負資產」,經歷過失業,生了孩子,仍想著自己的出路……當然,箇中還有千千萬萬個可能性,不同的人,為自己選擇不同的故事,構成了七十年代人的一個既實在又含糊的圖像面相。
都說六十年代或以前出生的人都是知性的一群,強調人情世故、理性思維、高呼理想,火紅年代都因他們而生。這邊八、九十年代人又來勢兇兇,物質豐盛,ICQ、卡拉 OK、SMS 彷彿才是他們的代名詞,歌壇中他們是炙手可熱的偶像,商業市場以他們為最強消費用家。剩下的七十年代人,彷彿在默默生活,徘徊在邊緣位置,被忽略了。
於是,我們想為七十年代人下一個定義。一個表像式的定義,通過不同聲音期望將七十年代人作一次勾勒與展示:七十年代人的一些感覺與夢想,七十年代人的一些喜好與回憶,七十年代人的一些歷史回顧,七十年代人的精神面貌分析,並以八十年代人給他們作結,拉遠距離再看看自己,就像打開了一扇窗,作為一個起點,讓我們好好的讀這一代人,這,也是我們是次的目的。
(芒的80年代香港電視collection)
Part 2 七十年代人成長精神食糧紀事 [芒按: 呢一part當然最有共鳴啦…]
有謂「書中自有黃金屋」,除了課本以外,還有不少陪伴我們成長的課外書︰益智兒童讀物、電視週刊、偶像雜誌以至連環圖等,伴我們度過了許多青蔥歲月,而且大多數禮拜日上茶樓必定會手執一本。
此外,還記得那段「電視撈飯」的日子吧?看電視是當時的免費娛樂,在錄影機尚未普遍時,我們都愛守在電視機旁追看劇集和卡通。當晚的電視劇情,都是翌日跟同學仔之間的熱門話題。
電視劇?卡通:
在螢幕前共你朝夕相對的,又怎少得他們?
李司棋:《山水有相逢》《無雙譜》
周潤發:《親情》《網中人》《上海灘》
鄭裕玲:《逐個捉》《開心女鬼》《流氓大亨》
張國榮:《對對糊》《甜甜廿四味》《儂本多情》[芒按: 係呀係呀係呀!]
張曼玉:《畫出彩虹》《武林世家》[芒按: oh bingo!]
黃日華:《香城浪子》《射鵰英雄傳》《義不容情》
翁美玲:《天師執位》《決戰玄武門》《挑戰》
梁朝偉:《大運河》《鹿鼎記》《新紮師兄》系列
曾華倩:《楊家將》《孖寶太子》《嬴單傳奇》
劉德華:《獵鷹》《老洞》《神鵰俠侶》
藍潔瑛:《萬家傳說》《家有嬌妻》《誓不低頭》[芒按: 《誓不低頭》??? ]
苗僑偉:《狄青》《楚留香之蝙蝠傳奇》《生金秀橋王》[芒按: 《狄青》? 真係未睇過添!]
周星馳:《蓋世豪俠》《他來自江湖》《孖仔孖心肝》
周海媚:《黃金十年》《回到未嫁時》[芒按: 原來海味有做《黃金十年》咩?]
邵美琪:《我本善良》《今生無悔》[芒按: 學阿吳唱k話齋: my favorite!]
當然不少得以下這些:
單元劇: 《小時候》《獅子山下》《屋簷下》系列
處境劇: 《香港 8X》系列《城市故事》《公私三文治》等 [芒按: 我都好鍾意睇處境劇!]
經典長劇: 《季節》《大時代》《天地男兒》[芒按: 《天地男兒》都算係?!]
青春劇集: 《中四丁班》《淘氣雙子星》[芒按: 點可以無o左《浪族闊少爺》/《不再少年時》/《IQ成熟時》/甚至我呢期睇舊香港電視記番起o既《戀愛快拍》? 大家對呢套由黃凱芹+蔡立兒+區帶娣 (區海倫)+王愛主演o既90青春劇又有無印象呢? 當年我都ok buy王愛珊…唔知點解佢做o左一兩年就唔見o左…有無人記得佢係邊個呢?!]
綜合節目: 《EYT》《台慶》《Beyond放暑假》等
兒童節目: 《430 穿梭機》
配音日劇: 《青春火花》《猛龍特警隊》《赤的疑惑》《阿信的故事》《偶像媽咪》等 [芒按: 係呀係呀, 我都好鍾意睇《偶像媽咪》…中山美穗同後藤久美子呀嘛?! 我好少會識得d日本藝人o既名o架, 唯獨呢兩個! 仲有花王劇場之《海誓山盟》/《婚姻勿語》定唔知《新婚勿語》, 好似有兩輯o既添! o個時小學後學返屋企睇完《婦女新姿》就有得做喇!]
卡通:
《IQ 博士》《小甜甜》《小雙俠》《淘氣小雪兒》《外星小美兒》《藍精靈》《甜甜小公主》《飄零燕》《精靈俏女巫》《我係小忌廉》《叮噹》《聖鬥士星矢》[芒按: 卡通片其實我唔算好, 因為細個時走“少年早熟”路線, 反而愈大愈低能…不過我都有睇《淘氣小雪兒》啦, 《外星小美兒》啦, 仲有《我係小忌廉》等]
(戀愛快拍)
七十年代人:The Post-youth travelers
七十年代族群在大歷史背景的氛圍底下,嘗過甘甜,卻又不時被迫體味苦澀,他們富裕過、驕傲過;也清貧過、一度自信心剝落;徘徊在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邊緣。由朝聖者到後青年旅者,七十年代人已輪迴了一次,既是迷惑,但又仍未放棄,無他,因為還年輕。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抵是一出生就看到社會「超速」步向繁榮的。當然七十年代早期的香港仍是多災多難,如七三年有過股市大瀉及能源危機,秀茂坪亦有過山泥傾瀉,半山區的旭和大廈又整幢倒塌,但對七十年代人(尤其是中後期出生的)來說,這些災難大抵沒甚麼印象。相反,七十年代人看到的其實是一幅幅社會全速現代化的景象:如海底隧道啟用(七二年),當時全東南亞最高的康樂大廈落成(七三年)[芒按: 依家望o下, 真係一d都唔覺得佢高, 不過我記得當年小學讀社會科時,呢幢仍然係香港最高o既大廈],又或者地下鐵路通車等(七九年)。
一度的甜美生活
但最令七十年代小孩感到「香港一定得」的,其實是比社會事件更貼身的生活質素上升。七五年後製造業大好,父母由五、六十年代的賣血生涯(可參考電影《危樓春曉》)變成七十年代的日日有工開,一般家庭三餐溫飽之餘更可買彩電及雪櫃;政府後來大建公屋及居屋,不少小孩跟隨父母由木屋搬公屋,公屋搬居屋,甚至私人樓。至於九年免費教育,除了令七十年代人免費讀書外,最大貢獻是令父母們省掉學費,有更多餘錢給孩子買玩具!
我不是說所有七十年代小孩都生活美滿,但埋單計數,當時的小孩其實是災少幸多,縱使對生活不滿意,社會及個人經驗都令他們相信改善生活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遲或早」的問題。
戰後曾經最樂觀的世代
當然這種「樂觀精神」不是七十年代人獨有。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泛指五、六十年代在港出生的人)經歷過七十年代本土經濟起飛,而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亦享受過八十年代的安定繁榮,所以這兩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樂觀精神。但我認為七十年代人獨特之處,是歷史的偶然安排,一度令他們成為香港戰後各個世代中最樂觀的一代。
首先,七十年人的樂觀精神迴避了八十年代香港前途談判的衝擊。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最緊張不安的要說是「嬰兒潮世代」,原因是這代人中部分曾親身嘗過六七年由左派反殖民運動對香港社會帶來的破壞,更重要是他們或多或少已實現「香港夢」,期望繼續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回歸會否破壞繁榮大為緊張是可以理解。但七十年代人大抵欠缺「嬰兒潮世代」的政治知識及經驗,在中英談判期間大都還在聽著譚詠麟享受青春時光,糊糊塗塗又樂觀地渡過了八十年代。
其次是七十年代人經歷的生活改善幅度,遠比八、九十年代人的經驗更大。七十年代人眼看到當時大眾的生活(包括自己的)是從「沒有到有」──從沒有電視到有電視,從沒有汽車到有汽車,從木屋到公屋,從沈寂的銅鑼灣到日資百貨公司林立的銅鑼灣等。相反,八、九十年代「新生代」的生活是從這個電視型號轉用那個電視型號,又或是由逛這個商場轉去逛那個商場的經歷。再者,八、九十年代人很快就體會到香港經濟衰退,就是還未樂觀,已經「犬儒」。
由朝聖者到後青年旅者
「朝聖者」(Pilgrims) 一詞本用作形容堅信艱辛步行但最終仍可到達聖地的宗教信徒,社會學家 Zygmunt Bauman 卻挪用「朝聖者」一詞來形容現代社會中相信堅定奮鬥必可達到穩定人生及身分的人。我以為用此詞來理解香港七十年代人亦貼切非常:七十年代人相信堅毅不屈地工作是可以帶領他們邁向穩定的「四仔」生活 ──屋仔、老婆(公)仔、車仔及 BB 仔,和堅信艱辛步行就可到達聖地的信徒精神相似。
但九七回歸後的經濟衰退,卻突然要七十年代出生的樂觀朝聖者中止旅程。不少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非常樂觀的在九十年代初踏入社會,享受了幾年經濟繁榮,「四仔」生活可能實現了一半,又或者連一半也未實現就被減薪裁員;而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更是剛剛開始工作就被中止其朝聖旅程。如果七十年代人真是戰後最樂觀的一個世代,他們的迷惑或洩氣程度可想而知。
比起「嬰兒潮世代」,他們有更多「見步行步」的想法。舉例說,一個讀設計的人畢業後先當書店零售,之後又轉和朋友集資開玩具店,然後又當文員去。你問他最後想做甚麼?他可能也說不出。這種讀非所用及不斷轉行的做法在八十年代也很流行,但那時候是一種策略性向上流動的轉行──即是你轉行是明知大有錢賺,如轉行做地產、保險、金融或私人補習就是了。今日七十年代人的轉行及轉工卻是欠缺這種「必賺」的信心,情形就如買大細或 3T,而當中不少轉工或轉行也是被迫的。這種情況又以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人更普遍,因為他們剛中學或大學畢業就踫上香港經濟衰退。
當聽到身邊好些長輩說好些七十年代人(尤是後期出生那班)好像永不長大,每份工也做不長,轉行太頻,欠缺「嬰兒期世代」的認真,我未敢苟同。因為在這樣多變的經濟環境,七十年代人這樣做是絕對可以理解。如果「年輕人」的特徵是他們有不穩定的職業取向或經濟地位,七十年代人大概進入了「後青年」階段,他們變相像旅者 (Travelers) 一樣,不斷由一個領域跳往另一個領域繼續探索未來路向而已。由朝聖者到後青年旅者,七十年代人已輪迴了一次,既是迷惑,但又仍未放棄,無他,因為還年輕。
七十年代小孩相信改善生活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遲或早」的問題。七十年代人相信堅毅不屈地工作是可以帶領他們邁向穩定的「四仔」生活,和堅信艱辛步行就可到達聖地的信徒精神相似。
(芒的80年代香港電視collection2…留意: 可憐o既星爺無端端俾小時候o既我畫o左二撇雞…我都唔知點解我要咁做?)
1970 陳松伶 歌手藝人 未婚
教育程度:香港中文大學神學院二年級
原名陳松齡,一九八五年加入娛樂圈,代表作是電視劇《天涯歌女》,唱片《天涯歌女》及《月兒彎彎照九州》更分別創下四白金及六白金銷量紀錄,近年在星加坡走紅,現為音樂節目《勁歌金曲》主持。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經過很多難忘事件,形成自己性格的雛型:小時候制水學會了節儉與珍惜;臭氧層穿窿,喚起了我的環保意識,我們與社會息息相關。」
你滿意現在的生活嗎?為甚麼?
以前既是學生,又是 artist 的時候,角色分裂令生活上有很多 conflicts,全職做藝人之後,便開始好滿意自己的生活。
你想要甚麼?追求怎樣的生活?
廿五歲前,我有很多璀璨的夢想,覺得自己是萬能的。現在我覺得既然出世時甚麼也沒有,當下所擁有的都是天賜的福分。能夠幫人,並與他們分享是我現在所追求的生活,因為分享比獨享快樂。
你相信愛情嗎?為甚麼?
人可以有希望,但不可強求。以前會追求情趣,喜歡吊兒郎當的 hippies 類型;現在比較喜歡有安全感、斯文穩重的男性。
說說你的金錢觀。
十四歲前,我會覺得錢往往是引起不和的主因,因此長大後便很怕因為金錢而和別人爭執,因為我覺得感情比錢財更重要。
家人對你重要嗎?為甚麼?
對我來說,家庭是愛、信任與包容,家人對我來說是親人亦是朋友。
說說你的朋友觀。
我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大部分都是因為工作而認識的。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反而沒有聯絡了,有點可惜,但我相信朋友是雙向的。而我亦較欣賞一些肯坦白批評我缺點的朋友。
誰是你成長中影響你至深的人,怎樣影響?
小甜甜。當時不流行親子教育,對事物的價值觀都靠自己去領悟。小甜甜對我來說代表著曙光與希望,亦成為了我日後堅強積極地成長的榜樣。
你快樂嗎?
我感恩我是一個快樂人,我希望可以和別人分享快樂,但我不會很 hard sell 地向你說教,因為信仰是要個人去感受的事情。
請用幾個詞語形容七十年代人的特點。
我們懂得珍惜,亦不至於過分奢華,社會的價值觀在我們這代變化很大,黑白不再分明,我們的 self-esteem 亦是在這種風氣下產生的,我們這一代是「冷熱水交界」。
你滿意自己是七十年代人嗎?為甚麼?
如果可以,我倒想試試做六十年代初的人,因為在那時有很多未開發的生機。當然做七十年代人也很不錯,因為可以享受到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芒按: 其實我唔明點解會揀松松姐姐o黎訪問? 我又不太覺得佢代表到七十年代…]
1971 Clarence Lai 資深時裝及美容編輯 未婚
教育程度:工業學院時裝設計系畢業
曾任職秘書、採購員、售貨員及編輯等職,現為《瑪利嘉兒》資深時裝及美容編輯。
你滿意現在的生活嗎?為甚麼?
頗滿意,因為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做自己的興趣,加上沒有負資產,不用為經濟擔心。
你想要甚麼,追求怎樣的生活?
心靈上希望可以平靜些,喜怒哀樂的波動不要太大,隨遇而安。生活上,希望有一天可以買東西時不用計算太多,不用擔心價錢,當然,也想住寶雲道,背山面海,複式花園。
你相信愛情嗎?為甚麼?
相信,是媽媽令我相信的。我覺得自己有個不好的父親,他有外遇,但媽媽卻一直等他,望他一天回心轉意,這種無條件的想法,如果不是愛情,我不知道是甚麼了。我覺得很多愛情都不是發生在平行線上,而最偉大的愛情,是單方面默默承受著甚麼,有所付出。很多夫妻平平淡淡過了一生,無驚無險的,但那是感情多於愛情。我認為找到一個自己很愛的人比被一個人愛更有意思,只要他快樂,勿論他是否屬於我的,我也快樂了。
說說你的金錢觀。
我一向對錢的觀念不太重,但沒錢用,人的確沒安全感,這是我為何會努力工作。有錢的時候,生活上就可以任性一點。
家人對你重要嗎?為甚麼?
好重要,因為彼此有血緣關係。家人一句話已足以令我流淚,媽媽的話我很上心,哥哥的責備話可以令我不高興,就是妹妹也一樣;相反,男朋友的話卻沒有這種感染力。
說說你的朋友觀。
朋友對我來說談不上很重要,彷彿人在成長過程就是有不同的朋友在你生命中進進出出,隨緣就是。朋友之間沒有夾與不夾,只看你有多包容與多遷就,有幾個「老死」在身邊就足夠了。
誰是你成長中影響至深的人,怎樣影響?
媽媽以外就是亦舒吧。媽媽受西方教育,年輕時就迷伊莉莎伯.泰萊、占士甸、貓王,喜歡一切漂亮的東西,又帶我們兄妹四處逛街扮靚,去美美童裝置身,去天祥買英式洋服,女孩子就要穿芭蕾舞鞋,沒有她,我不會那麼迷上時裝與漂亮的東西。至於我的想法與價值觀都很受亦舒及其小說影響,是她教懂我如何做一個女性,就是獨立、自愛與勇敢。
你快樂嗎?
我天生就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不曾在世上出現。大抵與做人太辛苦有關,我是悲觀的人。
請用幾個詞語形容七十年代人的特點。
招積、得戚、有善心,大部分人短視,但勤力。
你滿意自己是七十年代人嗎,為甚麼?
不滿意。如果可以,我情願生於媽媽那一代,是戰後嬰兒一代。他們有艱苦的童年,但在青年及壯年時卻看著香港經濟起飛,充滿鬥志,到中年時打算退休,就看著香港經濟下滑,受到的影響也不太大吧。而且那個年代甚麼也是漂亮一點,從衣褲鞋襪到建築物也特別細緻花巧,明星就是明星,歌星就是歌星,現在甚麼也粗製濫造,八十年代以後,就更加是沒有誠意的世代。
「七十年代對我最重要的是電視,由廣告至電視劇集都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會說,是傳媒養大我。」